4月20日下午,文化与传媒学院举行本学期第一次公开课活动,主讲内容为播音与主持专业《媒介公共关系》第10章媒介公关专题活动:新闻发布会,主讲教师为谭迎春。质管处专职督导贾毅平、王祥,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吴跃平、副院长戴冬秀,各教研室主任等全体教师参加听课、评课。
序曲:精心准备 导入“新闻发布会”
课前,主讲教师谭迎春将案例发布到微课平台,学生以微课小组身份领取角色扮演任务,按照老师的要求和建议在课下做足了准备。
在课堂教学第一环节,谭迎春老师简明扼要地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的目的、步骤、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。接着,老师播放“毒大米”事件新闻的视频:2009年湖南省多家国家粮库相关人士投诉称,深圳市粮食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深粮集团”)在湖南购买了上万吨食用大米,经深圳质监部门质量标准检验,该批大米质量不合格,重金属含量超标,质检部门的意见是不能储备,只能用于工业用途。但随着大米市场价格的上升,深粮集团又将这批问题大米向外销售,流入市场,严重危害消费者的身体,引发公共危机。随后,本次公开课进入模拟新闻发布会环节。
华章:新闻发布 同步课堂直播
学生在认真观看“毒大米”事件新闻案例后,按照老师要求,演绎了一场新式新颖、精彩不断的模拟新闻发布会,并借助微信平台,用手机、摄像机同步完成课堂直播。
模拟新闻发布会伊始,投影屏幕上的画面将新闻发布会主持人(谭迎春)、新闻发言人(深粮集团 、市质监局 、市委宣传部,播主15301班学生扮演)、媒体(人民日报、南方周末、英国BBC、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记者,播主15301班学生扮演)等基本信息直观清晰地展现给听课师生。
“新闻发布会”开始,主播学子扮演的媒体“记者”纷纷向“新闻发言人”提问。
“人民日报记者”问:“请问质监局,您对本次毒大米事件将采取什么治理措施?”“质监局”新闻发言人答:“民以食为天,食以安为先。天下之事,不难于立法,而难于法律的执行。深粮集团“毒大米”事件,虽然是个案,但是为了人民的利益,我们要从长计议,加强食品安全控制,将大米的重金属检测项目从非常规检查项目调整为常规检查项目。”铿锵有力、抑扬顿挫的声音,让与会者听出了信任和希望。
“英国BBC记者”游蔚然同学以流利的英语发问:“为什么中国出现了三聚腈胺奶粉、苏丹红咸蛋,现在又出现了重金属大米,请问您如何看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?”
……
各媒体“记者”尖锐的提问如连珠炮般袭来,“新闻发言人”沉着得体、大方自信的回答,展现出主播学子的语言表达、情绪调动、发声技巧等专业功底,以及《媒介公共关系》所要求的程序、方法及临场发挥所用到的机智应变能力。
模拟新闻发布会完毕,谭老师进行了点评,讲授发言人如何委婉说“不”、记者提问环节可以用到的方法等,网络评论员如何评论新闻等方法和技巧。整个教学过程井然有序,有条不紊,展示了一堂全媒体视野下的“新闻”事项。
课后,同学们表示:“老师所选案例实用且综合性强,引出的知识点由浅入深,容易听懂,对学生的问题也是有问必答。收获颇丰,很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。”
教学评课
评课团深度分析了谭迎春在公开课上的教学内容、方法、手段,并做出以下评价:
(1)在教学内容上,所选案例综合性强,密切贴近生活,正是老百姓所关注的,具有新闻的突发性,是典型的公共危机处理案例,相当适合《媒介公共关系》的讲授;在整个案例的演示过程中,教学目标明确,教学过程理论和实操相结合,更能让学生理解。课堂教学步骤安排张弛有度,教学内容丰富。
(2)在教学方法上,采用微课平台这种新型在线教学模式,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,教师从讲授者、讲解者真正转变为学习的激励者、启发者,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,有效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度。通过微课教学,让学习者得到完整的学习体验,也孕育着推动教学方法革新的潜力。
(3)在教学手段上,采用微信平台、手机、摄像机等直播信息技术手段,同步完成课堂直播。恰当运用这些现代化信息化手段进课堂,给教学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,使教学手段与时俱进,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。新闻发布会角色模拟扮演,角色扮演效果好;教师教学语言优雅风趣生动,教学感染力强。
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吴跃平在本次公开课活动总结中表示,定期开展公开示范课,教师全员参与课堂教学研讨、交流教学经验的做法,已成为文化与传媒学院教学管理和教学督导的新常态。在这场公开课中,主讲教师精心准备,主播学子积极参与,全院教师热烈探讨,合力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聚焦课堂活动。同时也希望我院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,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,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,培养更多专业理论基础扎实、动手能力较强的人才。”
(作者 邹先容,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教师)